放怀天地外 寄情水墨间
——写在“水墨延伸”巩德春山水画展开展之际
张志忠
发表于
1、《艺术名家》2011年第三期
2、《齐鲁消费导报》2011年7月5日
3、《丹青引》书画专刊编辑部2011年10月
4、2010年12月《书画赏评》。山东美术出版社
5、2010年9月16日《高唐州报》
我县“第五届中国书画博览会”即将隆重举行,在这次盛会的众多书画展览中,“水墨延伸”巩德春山水画展无疑是博览会的重要展览之一,因为这是我县土生土长的第一位中国美协会员的展览。我县做为书画之乡,不乏著名和知名书画家,而这些书画家,大都生在高唐而成长出名于外地,而德春道友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、从书画之乡这片沃土里成长起来的画家,因此,在博览会期间,举办德春道友的展览,是具有特别意义的。
巩德春的名字,在我县是不陌生的,他的绘画水平,在我县是早被行家公认的。他的成长道路具有艰辛和传奇色彩。他四进美术院校学习的经历,就很令人叹服。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,他就以优异成绩考入美术专业学校,成为原固河高中建校以来唯一考中的学生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他又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美术系学习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他赴京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——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。2005年-2006年,他再赴京师,入中国艺术学院“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”深造。可以说,每十年之内,他都要进一次专业院校充电,每一次充电的结果,就是一次画艺的大幅度提高和飞跃。尤其入贾又福研究生班学习,使他有幸拜在大家门下,得其真髓,成为他绘画艺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捩点。有他四进美术院校学习的特殊经历,又有大家名家的亲自指点,再加上他的天赋和勤奋,他不想成名都很难。
巩德春的勤奋是很令人惊奇的。他常常画到深夜或黎明。在京学习期间,他更是不分节假日星期天,不分白天和晚上,成了全班有名的苦行僧和画痴。他一旦进入创作状态,废寝忘食那是家常便饭。他画起画来,具有拼命三郎的劲头。如果说勤奋是他成功之本,而上苍赋予他的天赋才能,又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,天赋——这是一位真正画家不可缺少的。从画者甚多,正如孙大石先生所说:“如过江鲤鱼”,但真正成为画家者不多,究其原因之一,大都是勤奋有加,天赋不足,到头来只能成为一名画匠。德春的领悟能力很高,这是我与他接触几十年所感觉到的。所谓悟性,即为天赋。勤奋一月,不如悟通一下。当然,悟性还是建立在勤奋基础上的。有悟性,就能悟到宇宙、自然、人类、艺术之间的奥妙无穷,就能悟到艺术的真谛,就能悟到师古人和师造化的奥秘。德春就具有了这样的悟性。
观看德春的作品,使你不能不震撼。他的《开元之光》《自然生化》系列作品“以大手笔写大河山,视点在九天之上,俯视鸟瞰大千世界,真有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之感。”其积墨法和各种皴法的交替并用,使整个画面天然浑成,具有鬼斧神工之妙。他的《出山》《出牧》和《情系太行》等太行系列作品,把大自然的严酷和永恒与人类永恒的顽强精神融为一体,使人很容易与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《老人与海》联系在一起,这是一种“宁可战死,不被打败”的人类生存的精神。近年来,巩德春的作品很少用色,几乎是纯水墨山水作品,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,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,对创作的执着和激情都倾注在水墨之间。“墨分五彩”,这是一般国画家都知道和基本能掌握的,但真正用水墨创作出令人叫绝的作品来,那是一般画家又很难做到的,国画的最高境界之一是以水墨为上。德春对于水墨的把握,可以说已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很高的层次,他的画是画给行家看的,俗者是难以领悟其中堂奥的。
德春的成功,还取决于他的擅师古人和造化,这是做为一名真正画家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。没有传统功底做根基,其所谓国画,只能是无根之水、无土之苗。德春在师古人上是下过一番硬功夫的。他临过五代画家荆浩、关仝和宋代画家李成、范宽的作品,而使他得益的是,临摹和研究清代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龚贤的作品。他吸取龚贤提出的“笔法、墨气、丘壑、气韵”画家四要法,在用笔上达到古、健、老、苍;在用墨上,积墨和破墨泼墨结合。他学习古人而不泥古人,擅于化古为新,化古为我所用,创造了一种脱俗高雅、静穆厚重、水墨淋漓、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。
原县委书记霍高原参观画展后与巩德春先生亲切交谈
师造化,这是画家一生的必修课。德春深知其中至要,于是,几十年来他坚持写生,是他从不放弃的功课。而事实上,当一位画家文思枯竭、没有创作激情时,到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去感悟、去陶醉一下,也许就有了创作欲望和灵感,德春的许多得意之作,每每得益于他外师造化、中得心源之间。
原高唐县县长、现高唐县委书记张颖观看画展后与巩德春先生合影
纵横自有凌云笔,俯仰随人亦可怜。德春正在自己开拓的艺术道路上阔步前进,没有什么能阻拦他。这次个人画展,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次小结,是向家乡父老交出的一份答卷,又是他创作道路上的新的起点。他正处于中年时代,这是画家的黄金时代,我们期待他不断有好的作品问世,为他自己,也为书画之乡!
本文撰写于2010年9月中旬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